卡奴族爆增!
文/陳淑惠 圖/陳佳蕙
日前有一個聳動的新聞標題強烈地吸引著我的目光:根據調查,台灣七年級生每人平均負債23萬元,比一個歐洲家庭的總負債還高。之後,「peter民調中心」也做了一個網路調查,其中有93%的網友認為,台灣民眾的負債問題已達嚴重警戒。
台灣有相當多的民眾正處於負債的憂慮中,這些人不是錢賺得不夠,便是花得太兇!現在生活周遭存在著太多誘惑,電腦3C商品推陳出新、偶像穿著時尚名牌多麼 閃亮動人,加上借錢管道多元又方便,昔日老一代殷殷遵奉的儲蓄美德已不再是社會主流價值(台灣儲蓄率從10年前的37%降至25.9%,為亞洲國家最 低),能夠「賺多少、花多少」已屬難得,至於「賺一毛、花一塊」的人更是屢見不鮮,整個社會視「過度消費」為常態、追求「華美外在」為人生目標、內在深層 的心靈成長需求則被放在漠視的角落,我們稱這些為「虛華」的社會現象。
其實,察覺到這樣社會變化的人並不少,根據本集團例行做的台灣投資人調查也顯示,超過9成的投資人認為台灣過度消費嚴重,同時也有八成六的投資人則認為,台灣社會過度追求虛榮、華麗外在的情況嚴重。
所以,如果你湊巧是那個因為過度消費而負債累累的卡奴族,唯一解套之道,僅有「開源、節流」,而在講「理財」大道理前,先要「理債」才行。
(作者為摩根富林明投顧企劃部經理)
〈當務之急〉
債務理清 避免信用破產
首先,如果負債先找親友幫忙,不得已再求助銀行、代償機構、或現金卡、金融卡。畢竟,目前銀行存款利率仍在低水準,找有存款的親友幫忙,他們付出的利率代價僅不到2%,如果直接找銀行或現金卡,付出的利率成本高達15%-20%。
如果已經成為負債一族,當務之急便是盡早還款,而且,「利率愈高的債,一定要先還」,即便是利用不動產抵押貸款約8%-9%去還20%的卡債,中間省下的利息錢還是相當驚人的。
不少年輕人對自己的信用紀錄不在乎,天真的以為手上的債滾到一定程度,大不了宣告破產,銀行也沒輒,殊不知一旦自己的信用紀錄不佳被列入銀行的黑名單,以 後就別想要跟任何一家銀行往來了,沒有一家銀行會願意發信用卡給還款紀錄極差的民眾。
〈開源節流〉
該存的先存 才不亂花錢
借錢來還錢是最為消極的做法,這裡有幾項較為積極的做法,可以開源、節流、創造財富,提供各位參考。
首先,「養成記帳的習慣」,因為收支失衡、負債累累的關鍵,常常不是賺得太少,而是花得太多,更多人是「都不知道把錢花到哪裡去了」,記帳至少可以讓自己 清楚地掌握自己錢的去向,每月檢討出應該可以省下但當初並沒有省下的消費項目,告誡自己下次不可再犯。
更高明的記帳手法,是將「所得-儲蓄-投資」,剩下的才是本月可以用的開支。舉例來說,每月收入3萬元的小嫻,終於痛定思痛、勵精圖治要好好理一理自己的 財務,她的收支方程式是「3萬元-儲蓄(5000元)-投資(5000元)」,剩下的2萬元就是小嫻本月可以花費的金額,只要夠有決心,當月只花這2萬 元,小嫻一年後便能存到6萬元,每月5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,一年後也能累積6萬3000多元(投資報酬率以10%計),加起來就有12萬多元呢。
〈鎖住荷包〉
花錢之前想清楚
買東西前,先想一想,一定要花錢才能擁有嗎?是否可以用租的(像車子)、用借的(像雜誌、書籍、CD、DVD);一定要買新的嗎?買中古的(像家電)可以省下不少錢、同時也擁有一樣的享受。
最後,如果可以凡事自己來,應該也可以省下不少錢。舉例來說,自己做晚餐,隔天中午還可以帶便當,一天就可以省下80-100元;每天自己洗頭、弄頭髮, 每次也可以省下好幾百元;如果學會修家電、房屋修繕的一些小技巧,還可以省下更多錢呢。
有些更厲害的小氣家族,辦信用卡不是用來花錢,反而拿來省錢。有的信用卡可以免費停車,有些可以紅利換贈品、日常用品、甚至換機票,只要每月準時繳交帳單,這些信用卡附加的小福利,長期省下來的錢也相當驚人。
〈數字會說話〉
我在金融局的官方網站找了些資料,希望能了解台灣負債問題究竟到達了怎樣的嚴重警戒。這裡是我蒐集到的一些數字,不知道各位看到了會有什麼感覺:
台灣民眾平均每人有2.1張信用卡(以台灣人口2100萬人估算),而這些信用卡的循環金額,高達4800億元,換句話說,平均每張卡積欠了一萬多元卡債未清,而八年前台灣信用卡的循環金額卻只有336億元,這幾年來足足成長了14倍。
另外,民眾動用信用卡預借現金的金額也屢創新高,目前已達185億元,而這個數字在民國85年只有12億元;近幾年的當紅炸子雞「現金卡」,目前平均約每 5人便有一人動用了現金卡借錢,平均每張現金卡的借款金額超過8萬,遠比一般上班族的月薪還高出許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